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书秦始皇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文选卷三十九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疏士而弗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和随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鳝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而赵卫之女不充后庭,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多,国大者人众,兵者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大卿范公师厚挽词 宋 · 孙觌
五言排律 押尤韵
籍甚金闺彦,从容玉帐筹。
垂堂惩后戒,徙突慕前修。
忽作隋珠弹,真成赵璧投。
宁辞广武械,竟脱楚仪囚。
蹇叔言犹在,殽函骨未收。
云何即长夜,不复见焚舟。
听察第七 其一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
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
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
人主以独听之聪,考察成败之数,利害之说杂而并至,以干窥听。
如此,诚至精之难,在于人主耳,不在竭诚纳谋,尽己之策者也。
若人主听察不差,纳受不谬,则计济事全,利倍功大,治隆而国富,民强而敌灭矣。
若过听不精,纳受不审,则计困事败,利丧功亏,国贫而兵弱,治乱而势危矣,听察之所考,不可不精,不可不审者,如此急也。
凡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也;
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
何以验其然乎?
在昔汉祖者,聪听之主也。
陈恢之谋,则下南阳
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
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
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
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
由此观之,汉祖之听,未必一暗一聪也。
在于精与不精耳。
广武之谋,非为一拙一工也。
在用与不用耳。
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也。
吴王夫差子胥之谋,纳宰嚭之说,国灭身亡者,不可谓无深谋之臣也;
楚怀王屈原之计,纳靳尚之策,没秦而不反者,不可谓无计画之士也。
虞公不用宫奇之谋,灭于晋;
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
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
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
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
由此观之,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
或丧师败军,危身亡国者,诚在人主之听,不精不审。
取忠臣,谋博士,将何国无之乎(《群书治要》)
张翔字元凤(《三国志·许靖传》评注) 其七 曹魏 · 蒋济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三
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军劳之醪唯一钟,蹇叔乃曰:「一柸可以投河而酿也」。
穆公乃一醪投河,三军者(下缺,陈本作「皆取饮之」,《北堂书钞》一百十五)
上表陈五事 曹魏末晋初 · 段灼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沈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陛下弘广纳之听,采狂夫之言,原臣侵官之罪,不问干忤之愆,天地恩厚,于臣足矣。
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
退则有戚然之忧,非怀禄也。
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能已已者也。
臣伏自悼,私怀至恨:生长荒裔,而久在外任,自还抱疾,未尝觐见,陛下竟不知臣何人,此臣之恨一也。
遭运会之世,值有事之时,而不能垂功名于竹帛,此臣之恨二也。
逮事圣明之君,而尪悴羸劣,陈力又不能,当归死于地下,此臣之恨三也。
哀二亲早亡陨,兄弟并凋丧,孝敬无复施于家门,此臣之恨四也。
夏之日忽以过,冬之夜寻复来,人生百岁,尚以为不足,而臣中年婴灾,此臣之所恨五也。
惭日月之所养,愧昊苍而无报,此臣之所以怀五恨而叹息,临归路而自悼者也。
语有之曰:「华言虚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臣欲言天下太平,而灵龟神狐未见,仙芝萐莆未生,麒麟未游乎灵禽之囿,凤凰未仪于太极之庭,此臣之所以不敢华言而为佞者也。
汉高祖初定天下,于时戍卒娄敬上书谏曰:「陛下取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
于是汉祖感悟,深纳其言,赐姓为刘氏
又顾谓陆贾曰:「为我著秦所以亡,而吾所以得之者」。
乃作《新语》之书,述叙前世成败,以为劝戒。
田肯建一言之计,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而受千金之赐。
故世称汉祖之宽明博纳,所以能成帝业也。
今之言世者,皆曰尧舜复兴,天下已太平矣。
臣独以为未,亦窃有所劝焉。
且百王垂制,圣贤吐言,来事之明鉴也。
孟子曰:「尧不能以天下与舜,则舜之有天下也,天与之也。
昔舜为相,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天下诸侯朝觐者、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舜曰天也,乃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若居尧之宫,逼尧之子,非天所与者也」。
曩昔西有不臣之蜀,东有僭号之吴,三主鼎足,并称天子。
魏文帝率万乘之众,受禅于靡陂,而自以德同唐虞,以为献即是古之尧,自谓即是今之舜,乃谓孟轲、孙卿不通禅代之变,遂作禅代之文,刻石垂戒,班示天下,传之后世,亦安能使将来君子皆晓然心服其义乎!
魏文徒希慕尧舜之名,推新集之魏,欲以同于唐虞之盛,忽骨肉之恩,忘藩屏之固,竟不能使四海宾服,混一皇化,而于时群臣莫有谏者,不其过矣哉!
孙卿曰:「尧舜禅让,是不然矣。
天下者,至重也。
非至强莫之能任;
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
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见。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
由此言之,孙卿、孟轲亦各有所不取焉。
陛下受禅,从东府入西宫,兵刃耀天,旌旗翳日。
虽应天顺人,同符唐虞,然法度损益,则亦不异于昔魏文矣,故宜资三至以强制之。
而今诸王有立国之名,而无襟带之实。
又蜀地有自然之险,是历世奸雄之所窥窬,逋逃之所聚也,而无亲戚子弟之守,此岂深思远虑,杜渐防萌者乎!
汉文帝据已成之业,六合同风,天下一家。
贾谊上疏陈当时之势,犹以为譬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此言诚存不忘亡,安不忘乱者也。
然臣之㥪娄,亦窃愿陛下居安思危,无曰高高在上,常念临深之义,不忘履冰之戒。
尽除魏世之弊法,绥以新政之大化,使万邦欣欣,喜戴洪惠,昆虫草木,咸蒙恩泽。
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薮无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视望者也。
陛下自初践阼,发无讳之诏,置箴谏之官,赫然宠异谔谔之臣,以明好直言之信,恐陈事者知直言之不用,皆杜口结舌,祥瑞亦曷由来哉!
臣无陆之才,不在顾问之地,盖闻主圣臣直,义在于有犯无隐。
臣不惟疏远,未信而言,敢历论前代隆名之君及亡败之主废兴所由,又博陈举贤之路,广开养老之制,崇必信之道,又张设议者之难,凡五事以闻。
臣之所言,皆直陈古今已行故事,非新声异端也。
辞义实浅,不足采纳。
然臣私心,诚谓有可发起觉悟遗忘,愿陛下察臣愚忠,悯臣狂直,无使天下以言首为戒。
疾痛增笃,退念《桑梓》之诗,惟狐死之义,辄取长休,归近坟墓。
顾瞻宫阙,系情皇极,不胜丹款,遣息颖表言。
其一曰:臣闻善有章也,著在经典;
恶有罚也,戒在刑书
上自远古,下洎秦汉,其明王霸主及亡国暗君,故可得而称;
至于忠蹇贤相及佞谄奸臣,亦可得而言。
故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
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
是有国者皆欲求忠以自辅,举贤以自佐;
而亡国破家者相继,皆由任失其人。
所谓贤者不贤,忠者不忠也。
臣谨言前任贤所由兴,任不肖所以亡者。
尧之末年,四凶在朝而不去,八元在家而不举,然致天平地宁,四门穆穆,其功固在重华之为相。
夏癸放于鸣条,商辛枭于牧野,此俱万乘之主,而国灭身擒,由不能属任贤相,用妇人之言,荒淫无道,肆志沈宴,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于是登糟丘,临酒池,观牛饮,望肉林,龙逢忠而被害,比干谏而剖心,天下之所以归恶者也。
太甲暴虐,颠覆汤之典制,于是伊尹放之桐宫,而能改悔反善,三年而后归于亳。
既已放而复还,殷道微而复兴,诸侯咸服,号称太宗,实赖阿衡之尽忠也。
周室既衰,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
齐桓公,淫乱之主耳;
然所以能九合一匡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
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非任竖貂之过乎!
且一桓公之身,得管仲、其功如彼;
用竖貂,其乱如此。
夫荣辱存亡,实在所任,可不审哉!
秦本伯翳之后,微微小邑,至秦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穆公至于始皇,皆能留心待贤,远求异士,招由余西戎,致五羖于宛市,取丕豹于晋乡,迎蹇叔于宗,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兼称皇帝,由谋臣之助也。
道化未淳,崩于沙丘。
胡亥乘虐,用诈自立,不能弘济统绪,克成堂构,而乃残贼仁义,毒流黔首。
陈胜、吴广,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
于是赵高逆乱,阎乐承指,二世穷迫,自戮望夷。
子婴虽立,去帝为王,孤危无辅,四旬而亡。
此由邪臣擅命,指鹿为马,所以速秦之祸也。
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
假令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俗儿女之情耳,而荣之。
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禽之走旷野,故曰「为川驱鱼者獭也。
为薮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人者桀、纣也」。
汉高祖起于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国之资,无唐虞之禅,岂徒赖良、平之奇谋,尽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项氏为驱人也。
子孙承基二百馀年,逮成帝委政舅家,使权势外移。
安昌侯张禹者,汉之三公成帝保傅也。
亲幸其家,拜床下,深问天灾人事。
当惟大臣之节,为社稷深虑,忠言嘉谋,陈其灾患,则王氏不得专权宠,王莽无缘乘势位,遂托云龙而登天衢,令汉祚中绝也。
佞谄不忠,挟怀私计,徒低仰于五侯之间,苟取容媚而已。
是以朱云抗节求尚方斩马剑,欲以斩,以戒其馀,可谓忠矣。
成帝尚复不寤,乃以为居下讪上,廷辱保傅,罪死无赦,诏御史将云下,欲急烹之。
云攀殿折槛,幸赖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熏以死争之。
若不然,则云已摧碎矣。
后虽释槛不修,欲以彰明直臣,诚足以为后世之戒,何益于汉室所由亡也哉!
然世之论者以为乱臣贼子无道之甚者莫过于,此亦犹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传称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朋友归仁。
及其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动见称述。
然于时人士诣阙上书荐者不可称纪,内外群臣莫不归功德。
遭遇汉室中微,国嗣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遂策命孺子而夺其位也。
昔汤武之兴,亦逆取而顺守之耳。
深惟殷周取守之术,崇道德,务仁义,履信实,去华伪,施惠天下,十有八年,恩足以感百姓,义足以结英雄,人怀其德,豪杰并用,如此,宗庙社稷,宜未灭也。
光武虽复贤才,大业讵可冀哉!
即位之后,自谓得天人之助,以为功广三王,德茂唐虞,乃自骄矜,奋其威诈,班宣符谶,震暴残酷,穷凶极恶,人怨神怒,冬雷电以惊其耳目,地动以惕其心腹。
犹不知觉悟,方复重行不顺时之令,竟连伍之刑,佞媚者亲幸,忠谏者诛夷。
由是天下忿愤,内外俱发,四海分崩,城池不守,身死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岂不异哉!
其所由然者,非取之过,而守之非道也。
既屠肌,六合云扰,刘圣公已立而不辨,盆子承之而覆败,公孙述又称帝于蜀汉
如此数子,固非所谓应天顺人者,徒为光武之驱除者耳。
夫天下者,盖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又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由此言之,主非常人也,有德则天下归之,无德则天下叛之。
故古之明王,其劳心远虑,常如临川无津涯。
于是法天地,象四时,隆恩德,敬大臣,近忠直,远佞人。
仁孝著乎宫墙,弘化洽乎兆庶;
为平直如砥矢,信义感人神。
虽有椒房外戚之宠,不受其委曲之言;
虽有近习爱幸之竖,不听其姑息之辞。
四门穆穆,辟而不阖,待谏者而无忌。
恒战战栗栗,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之驱除也。
且臣闻之,惧危者,常安者也;
忧亡者,恒存者也。
使夫有国之君能安不忘危,则本枝百世,长保荣祚,名位与天地无穷,亦何虑乎为来者之驱除哉!
传有之曰:「狂夫之言,明主察焉」。
其二曰:「士之立业,行非一概。
吴起贪官,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不孝之甚。
然在魏,使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曾参、闵骞,诚孝子也,不能宿夕离其亲,岂肯出身致死,危险之地哉!
今大晋应期运之所授,齐圣美于有虞,而吴人不臣,称帝私府,此亦国之羞也。
陛下诚欲致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使奋威淮浦、震服蛮荆者,故宜畴咨博采,广开贡士之路,荐岩穴,举贤才,徵命考试,匪俊莫用。
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其三曰:昔田子方养老马,而穷士知所归,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乎!
昔明王圣主,无不养老。
老人众多,未必皆贤,不可悉养。
故父事三老,所以明孝;
宗事五老,所以明敬。
孟子曰:「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天下虽定,而华山之阳无放马之群,桃林之下未有休息之牛,故以吴人尚未臣服故也。
夫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天下元元瞻望新政。
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其四曰:法令赏罚,莫大乎信。
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
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
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
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
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
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郭绥劝帅有方,深加奖励,要许重报。
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
今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儿,或王或侯,不蒙论叙也。
晋文犹不贪原而失信,齐桓不惜地而背盟,况圣主乎!
其五曰:昔周汉之兴,树亲建德,周因五等之爵,汉有河山之誓。
及其衰也,神器夺于重臣,国祚移于他人。
故灭周者秦,非姬姓也;
代汉者魏,非刘氏也。
于今国家大计,使异姓无裂土专封之邑,同姓并据有连城之地,纵诸王后世子孙还自相并,盖亦楚人失繁弱于云梦,尚未为亡其弓也。
其于神器不移他族,则始祖不迁之庙,万年亿兆不改其名矣。
大晋诸王二十馀人,而公侯伯子男五百馀国,欲言其国皆小乎,则汉祖之起,俱无尺土之地,况有国者哉!
将谓大晋世世贤圣,而诸侯之胤常不肖邪,则放勋钦明而有丹朱瞽瞍顽凶而有虞舜
天下有事无不由兵,而无故多树兵本,广开乱原,臣故曰五等不便也。
臣以为可如前表,诸王宜大其国,增益其兵,悉遣守藩,使形势足以相接,则陛下可高枕而卧耳。
臣以为诸侯伯子男名号皆宜改易之,使封爵之制,禄奉礼秩,并同天下诸侯之例。
臣闻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也,与死人同病者未尝生也。
与亡国同法者未尝存也。
况夫巍巍大晋,方将登太山,禅梁父,刻石书勋,垂示无穷。
宜远鉴往代兴废,深为严防,使著事奋笔,必有纪焉。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此臣所以私怀慷忾,自忘轻贱者也(《晋书·段灼传》)
太宰鲁武公(案:鲁公贾充。) 西晋 · 潘岳
四言诗 出处:全晋文
昂昂公侯,实天诞育。
八元斯九,五臣兹六。
惟帝以公,通扬祖宗。
延登东序,服衮珥彤。
□□□□,□□□□。
使夫庙疑,定于神算。
掩讨逆节,折冲江湖。
走钦擒俭,枭诞毙吴。
公于出征,爰整其旅。
垒未越郊,麾不及举。
秦凉获乂,西戎即叙。
年逾知命,位极人臣。
家无馀禄,贵而食贫。
他人之贤,譬彼丘陵。
邈矣公侯,如日之升。
泰山其颓,寝疾不兴。
遐尔曷仰,社稷焉凭。
生则荣易,终哀实难。
靡不春华,鲜克岁寒。
于呼公陨,率土含酸。
赵丧望诸,列国同伤。
秦亡蹇叔,舂者不相。
李不言,下自成行。
德之休明,没能弥彰(《书钞》三十八《艺文类聚》五十五,《文选》王融曲水诗·序》注,又《褚渊碑文》注引两条,又《齐安陆王碑文》注。)
陆扆兵部尚书 唐 · 钱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一
敕。
周之九法。
历代用焉。
进贤兴功。
以分厥职。
夏官之重。
高位久虚。
则有尝秉化权。
方临邦教。
惟人之命。
我不敢私。
俾正衣冠。
用光表著。
具官陆扆
貌先恭肃
气实清明
言欲讷于否臧。
德有容于醉饱。
中出而静。
可谓达于乐乎。
外作而文。
所以深于礼也。
顷以宏博。
奉吾论思。
继令祖之典谟。
去邪辞之枝叶。
洎当大用。
且属多虞。
执政虽新。
犯颜已急。
我则有违蹇叔
尔讵不如王陵
剖竹遂行。
伏蒲未足。
还好爵而来惟辨色。
掩闲门而退乃韬光。
考之中庸。
有以自得。
往次六卿之首。
无轻一等之迁。
进贤兴功。
必在敦故。
可依前件。
苻子 其三十 前秦 · 苻朗
 出处:全晋文
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惟饮一钟,蹇叔曰:“一醪可投河而饮也”。
穆公乃以一醪投河,三军醉矣(《御览》二百八十一)
焚舟议 唐末至五代 · 杨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六
秦伯伐晋。
两用孟明皆败绩。
用之不怠。
复伐于晋。
晋人不出。
遂封殽尸。
霸者以武为功乎。
昔楚子败晋。
□□京观以昭武功。
楚子不从。
曰。
所以称武者。
以有七德也。
我无一焉。
其可称哉。
今稽秦师。
蹇叔之忠谏。
纳子之狂谋。
劳师欲以袭国。
殽及彭衙之败。
只轮不返。
渡河焚舟。
示其致死。
晋不与敌。
遂霸西戎
亦未为胜也。
况两败一胜。
与敌乃亡尺全寸。
焉足为功哉。
夫饥虎馁狼。
一意于吞噬乎。
吾见晋之悬门不发者。
君子多矣。
周处读书台 元末明初 · 王逢
 押灰韵 出处:梧溪集卷二
偶游鹿苑寺,遂登孝侯台。
当时斩蛟虎,折节事贤材。
诗书夜继日,奥义旋兼该。
篝灯委红灺,挂剑蚀青苔。
默语三十篇,若出造化裁。
纯诚被幽魄,劲气慑上台。
翘翘毋望深,急急将命催。
孟明蹇叔子路孔悝
天不恤忠良,宁馨真祸胎。
吾侪千载下,野眺相徘徊。
秋原风藿惨,夕殿芗花开。
白马从素车,恍渡秦淮来。
故都凡几姓,丑地馀劫灰。
此台异呼鹰,灵光共崔嵬。
私伤过英武,不得尽奇才。
汉武无秦穆之109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四、《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勤而无取,必有悖心,且师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禦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
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汉武帝韩安国而用王恢,然卒杀,是有秦穆公蹇叔之罪,而无用孟明之德也。
李月楼 清 · 符兆纶
对联 出处:楹联述录
风雨二陵秋,哭子忍闻秦蹇叔
功名千古恨,封侯空说李将军
曾参政嘉祐六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栾城集》卷二二、《八代文钞》第三○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辙闻之,士不更变不可与图远。
新胜之家,知得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始若可喜而终不可久。
昔者辙读书至《秦誓》而得之曰:「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
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夫昔之为此言者,盖亦已知之矣。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此三人者,秦之豪俊有决之士;
百里奚、蹇叔子,此秦之所谓老耄而不武者也。
穆公欲袭郑,孟明以为可,而蹇叔以为不可。
蹇叔说无乃远于事情而近于怯哉?
然而要其成败得失之终,而责其思虑之长短,则蹇叔不可谓迂,而孟明不可谓是也。
故曰:「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
嗟夫,穆公至此而后知蹇叔之非庸人欤!
今夫立于百官之上而宰天下之事者,亦何以其他技为哉?
温良博爱而能容天下之士斯可矣。
往者辙之东游而明公适为京兆,当此之时,明公之声上震于朝廷,而下慑于闾里。
行道之人为之不敢妄,盗贼屏息而不作,可谓才有馀矣。
然至于参决大政,而日韬其光,务为敦厚,不欲以才盖天下。
上承二公,下拊百官,周旋揖让,而士大夫莫不雍容和穆以相与也。
嗟夫,明公何以及此哉?
西蜀之匹夫,往年偶以进士得与一命之爵。
今将为吏崤黾之间,闲居无事,闻天子举直言之士。
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诏
而辙也复不自度量而言当世之事,亦不敢为莽卤不详之说。
其言语文章虽无以过人,而其所论说乃有矫拂切直之过。
窃独悲古者深言之人,遭时之不祥,一有所触,而其言不复见录于世。
方今群公在朝,以君子长者自处,而优容天下彦圣有技之士,士之有言者可以安意肆志而无患,然后知士之生于今者之为幸,而辙亦幸者之一人也。
素所为文,家贫不能尽致,有《历代论》十二篇,上自三王而下至于五代,治乱兴衰之际,可以概见于此。
观其略可也。
五伯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栾城后集》卷七、《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三、《唐宋名贤确论》卷三、《名世文宗》卷二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九九
五伯,桓、文为盛。
然观其用兵,皆出于不得已。
桓公帅诸侯以伐楚,次于陉而不进,以待楚人之变。
楚使屈完如师,桓公陈诸侯之师,与之乘而观之。
屈完见齐之盛,惧而求盟。
诸侯之师成列而未试也,桓公退舍召陵,与之盟而去之。
夫岂不能一战哉?
知战之不必胜,而战胜之利不过服楚。
全师之功,大于克敌。
故以不战服楚而不吝也。
晋文公以诸侯遇楚于城濮,楚人请战。
文公思楚人之惠,退而避之三舍。
军吏皆谏,咎犯曰:「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
若其不还,君退臣,曲在彼矣」。
师退而楚不止,遂以破楚,而杀子玉
使文公退而子玉止,则文公之服楚亦与齐桓等,无战胜之功矣。
故桓、文之兵,非不得已不战。
此其所以全师保国无敌于诸侯者也。
宋襄公,国小德薄,而求诸侯,凌虐邾、郐之君,争郑以怒楚,兵败身死之不暇,虽窃伯者之名,而实非也。
其后秦穆公东平晋乱,西伐诸戎;
楚庄王克陈入郑,得而不取。
皆有伯者之风矣。
穆公杞子之计,违蹇叔而用孟明,千里袭郑,覆师于殽,虽悔过自誓,列于《周书》,而不能东征诸夏以终成伯业
庄王使申舟聘齐,命无假道于宋。
知必死,而王不听,宋人杀之。
王闻其死,投袂而起,以兵伐宋。
围之九月,与之盟而去之。
号能服宋,然君子以为此不假道之师也。
齐灵公、楚灵王之所为,王亦为之,而尚何以为伯乎?
于乎!
此二君者皆贤君也,兵一不义而几至于狼狈,不能与桓、文齿,而况其下者哉!
蓝州渡河孙守备领兵护行 明 · 刘大夏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一
界限山河汉与胡,生成天险卫秦都。
初经边塞劳军送,老步冰桥倩客扶。
故老千年思蹇叔,长城万里惜扶苏
不知鹿走坑儒事,更有何人诫后车。
秦誓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横浦先生文集》卷一一
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以败于晋,故悔过而作誓,以惩艾前非也。
然而伯禽、穆公等诸侯耳,《虞》、《夏》、《商》、《周》,帝王之书也,而以诸侯之誓系之,此学者所以致疑也。
曰:此孔子深意也。
如王者之迹熄,则《大雅》降而为《国风》;
王者之道亡,故秦、鲁升而系三代。
于《诗》以见其亡,于《书》以见其意。
其意曰:平王锡晋文侯,而言不及于复雠,王道不可望也,得如伯禽之用兵,庶几于王道矣。
又曰:王道不可望也,得如秦穆之悔过,亦庶几于王道矣。
取秦、鲁以补王道,所以深痛王道之不复兴也。
夫《国风》始于平王,《春秋》始于平王,王道终于平王,而以秦、鲁补之,则平王之罪可胜言哉!
夫何故?
天下之雠莫大乎弑君父,而平王君父之雠不报;
天下之恶莫大乎弑君者所立,而平王太子,走而之母家,母家与犬夷弑其父而立之。
呜呼!
事至于此,王道绝矣,平王不胜其罪矣。
孔子之意,以谓使平王用兵得如伯禽申侯、犬戎庶可诛戮乎;
使平王悔过得如穆公,听言用贤,周家其中兴乎。
今而亡焉,故痛愤,而以伯禽、穆公继于其后也,以谓如此二人犹胜于平王也。
惜乎此义未有发之者,余故表而出之。
太师平章乔文惠公挽歌词三首 其一 1241年 南宋 · 杜范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奕世诸贤辅,清朝得老成。
谏兵秦蹇叔,忧国汉萧生。
更化人皆仰,调元位独亨。
天迟诸葛死,尚欲致升平。
策问第二十(三传同异得失)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八
问:《春秋》昭回之光、不烛之日久矣,日者上圣宅心焉,诏国子增置博士员,自三经二《礼》外,士有他日应书而备数有司者,许别用《春秋》自占。
而其说,则杂取三《传》诸儒所长,以阐秘邃。
兹诚远览旁绍,力张经术之盛举也。
然考之三《传》,时有可疑者,而诸儒又未能悉到圣处,则学者定于谁而质诸乎?
夫尹氏一人也,或以为女子,或以为世卿
仲子一人也,或以为惠母,或以为桓母。
谓为同邪,其异既如彼。
乃若献公之取虞虢,穆公之蹇叔,其本末先后,反若出乎一人之辞,谓为同邪,其同又如此。
以至赵盾许止之事,皆所直书,而三子者必曰赵穿谓不尝药,有是哉?
又况讳鲁黜周,戎卫狄晋,与夫实与桓文之说为不一耶?
且三子之得既如此矣,而其解者喜为怪迂阔诞,又有如东汉之何休者;
迁就丘明,期于不窘,又有如西晋杜预者。
范宁几矣,其失顾多,在于摘撮众家,而寡所自负。
然则求不畔于者独谁乎?
就子之言得之多者又谁也?
吾子能审择乎,此则有司亦将惟吾之择矣,可无考焉(《龙云集》卷二八。)
「就」下原校云「阙一字」。
寿徐直院 南宋 · 王迈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新春三六庆生申,曾立螭头作近臣。
论谏独先闻药石,代言何止见丝纶。
汉星今日仍和虏,蹇叔当时最虑秦。
万古波涛看砥柱,祝君不必假灵椿(同上书页四五二三)
春秋咏史乐府 其六十八 面如生(柔兆敦牂) 清 · 舒位
 出处:瓶水斋诗别集卷一
穆姬劫两君,文嬴请三帅
谁云先轸唾,不及蹇叔泪。
匹夫逞志心自伤,免胄一入将军亡。
将军已亡不可见,须眉尚识将军面。